2020年五种简单的内容营销趋势

6 5 月, 2020

您如何在2020年改善内容营销策略?在新的一年中,以下是五个简单有用的内容营销趋势。

我们已经欢迎2020年,现在正是开始思考在未来12个月内维持成功的内容营销策略的最佳方法的最佳时机。每天都会出现新的渠道,策略和趋势,但是挑战在于决定要包含在自己的策略中的渠道。

有很多文章都关注最新的大趋势以及如何改变2020年的策略。我们已决定从基础入手,回顾简单的策略和趋势如何提高您的内容成功率。

1.注重经验

仅仅增加博客的频率来提高内容营销的成功率是不够的。在充满新内容的数字世界中,挑战是要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取得成功的好方法是专注于体验。您的内容应该相关且内容丰富,但也应该有助于用户体验。

内容体验是一个不断增长的术语,指的是内容营销和UX之间的角色。这是关于评估如何改善内容,网站甚至策略的方法,以确保读者将更多时间花在帖子上。

有很多方法可以改善您的内容体验:

  • 测试您网站的移动版本
  • 瞄准易于在手机上阅读的简短段落
  • 通过允许文本通过图像和副标题“呼吸”来增强内容的“可读性”
  • 查看您的加载速度
  • 追求个性化

并非所有更改都需要您太多的时间。重要的是要承认您的团队,工具和流程如何在2020年朝着改善内容体验的方向迈进,每次一步。

2.包含视觉数据

视觉内容可以改善阅读体验。它还可以帮助您使主要数据脱颖而出。例如,信息图表可帮助您以更直观的方式总结关键点。他们甚至可以帮助您增强帖子的“共享性”。

视觉引号还可以帮助您以一种对读者来说突出的方式来表达您的观点。您还可以在内容中包含视频,以提供故事的替代内容格式。

在SaaS营销中非常有用的另一个想法是在谈论您的产品时包括GIF。您的读者更容易理解您所指的内容。

在您的内容营销中使用视觉数据可以帮助您简化复杂的想法,并且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品牌使用视频和GIF来展示其数据。

使用故事讲述的2020年内容营销趋势

视觉叙事越来越强大,尝试不同的格式以找出最适合您的读者的做法很有用。

3.撰写长篇内容

互联网上一直在努力吸引某人的注意力。并非每个人都在页面上花费大量时间,这促使我们想出一丁点内容的新想法。从许多方面看,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我们还需要记住,长格式内容并没有消失。

在2020年创建长篇内容的原因很多:

  • 与读者建立信任
  • 深入探讨您正在撰写的主题
  • 展示您的写作风格和个性
  • 改善您的SEO

媒介作为专注于写作而不是分散注意力的平台而受欢迎。您可以找到高质量的内容,许多作家不惧怕深入探讨其涵盖的主题。中型网站查看了他们最成功的帖子后发现,他们平台上理想的博客帖子大约为1600个单词,阅读该帖子需要7分钟。

Medium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长格式内容长度内容营销趋势

此外,创建长篇内容也可以帮助您提高搜索排名。较长的内容可帮助您详细介绍要用作授权的主题。

并非您的所有帖子都应该太长。但是,每个月都要花一些时间来产生几千个以上的单词仍然是一个好主意。

4.大声朗读您的内容

一种改善2020年内容写作的简单方法是开始大声朗读内容。编写内容时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思想。对您来说有意义的可能不一定对其他任何人都有意义。

您编写的所有内容听起来自然。开始创建更具对话性的内容,以“破解”更成功的写作风格。

一旦将此想法应用于内容营销策略,便开始意识到在线写作应该不难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您的读者以一种简单而真实的方式来欣赏您的内容。

大声朗读您的内容正促使您查看传达信息的方式。这是一种可以帮助您提高写作水平和阅读体验的实践。下次您打算为客户创建内容时,请大声朗读,然后再发布。您可能会对它的不同感到惊讶。

5.使您的SEO更智能

现在是时候让您的搜索引擎优化在2020年变得更智能了。如何借助SEO更具战略性来专注于重要的事情?

您可以首先进行可能会产生长期影响的小更改:

  • 不再关注最受欢迎的关键字,而开始发现可以帮助您脱颖而出的长尾关键字
  • 花更多的时间在改善内容上,而不是确保用重点关键字填充内容
  • 投资可简化SEO的工具
  • 停止瞄准SERP中的排名第一,并探索脱颖而出的不同方法(例如,视觉排名或精选片段)
  • 写更多的对话内容,以增加出现在精选片段和问题框中的机会

重要的是开始将SEO视为满足您读者需求的内容营销策略的另一要素。这不仅仅是关于在搜索结果中排名。最终目标应该始终是提供出色的体验。

下一步是什么?

并非所有内容营销趋势都应具有开创性。有时,即使是最简单的更改也可以带来巨大的成功。

查看您现有的内容营销策略以及在2019年有效的策略。开始探索您要改进的领域,并找到可以实施的小目标。

将这五个趋势视为简单更改的起点,您可以进行这些更改来增进对受众及其需求的理解。

Comments are closed.